含蓄内敛 动静契合——记著名书法家陈永正(陈永正国际艺术画廊)
书法不是一门单独的艺术,它既有字内之功,还有字外之功,必须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哲学有所了解,才有可能认识和创造“书法之美”。因此古往今来的书法家大都是业余的,他们或为帝王大臣、或为专家学者,就是到了近现代,也没有哪个书法大家是“专业”的,有画家型书法家张大千、齐白石、黄宾虹,作家型书法家鲁迅、郭沫若、沈尹默,学者型书法家李叔同、马一浮、康有为、梁启超,政治家身份的书法家于右任、叶恭绰、毛泽东。在当代书法家中,著名诗人、学者陈永正先生就是一个“业余书法家”的典型。就其成就言,陈先生首先是一位学者、诗人,然后才是书法家。作为中国书协副主席的陈永正先生自言平生所好,第一是诗词,第二是书法,并戏言是第一流的诗人,第二流的书法家。诗词与书法双壁辉映,恐怕在当今国内诗词界与书法界中是不多见的。
陈永正 字止水,号沚斋,生于1941年12月,原籍广东茂名,世居广州。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、中文系博士生导师,中山大学——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,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广东省书协名誉主席,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。 多年来,从事中国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,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《全粤诗》的整理工作。此外,还从事中国古文字学、书法、方术、道教等方面的研究,撰写《岭南书法史》,主编《书艺》。并任《中国方术大词典》主编、《中华道教大词典》副主编兼分科主编。出版有新诗集《诗情如水》、旧体诗词集《沚斋诗词钞》和《陈永正书法选》、《陈永正手录诗文选》等。
陈永正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。其父酷爱古文辞及书画艺术,不仅言传身教,自幼便给陈永正多方启蒙,而且以收藏之富、交游之广,给少时的陈永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和艺术氛围,使陈永正从小便生活在书山帖海之中,一入文艺之门便得到李天马书法、朱庸斋诗词等岭南名宿的指导,诗词与书法的学习齐头并进,为日后的双壁辉映定下了明确的路向。
陈永正的书法师从李天马先生,以欧楷及二王行书打下坚实基础。后阅读了大量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,甚至自然科学的书籍,视野广阔的他不但创制了大量的诗词佳作,而且在书法方面展开了多角度、全方位的大胆尝试与探索。由学帖而转学魏晋南北朝碑刻,锐意创新,以《嵩高灵庙》、《爨龙颜》一类古碑笔意入行书。及至1978年考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以后,因得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、商承祚二先生研习甲骨文、金文、学问又获大进。对数百篇铜器铭文的认真摹写,固然加深了对金石文学的认识,而容、商二老及中山大学丰富的碑帖收藏,更拓宽了永正的眼界,广摄博取,浑融各家,以帖法写碑,把北碑流动化,并杂以《散氏盘》、《侯马盟书》体势以求灵动自然,终于形成了含蓄内敛、动静契合为特色的自家风格。
陈永正先生真草隶篆各体皆能,但最有成就的还是行书。他认为行书是通用的书体,最为大众所接受,也最易表现个人的情感气格,同时也最难藏拙。青年时常手自抄录古书,其小字行书纯熟秀美,颇见骨力。中年以后,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。他的行书,行书是以二王为基础,吸取北碑之长,微参隶书笔意,杂以金文章法而形成。所作篆体,乃以《散氏盘》为宗,参以《侯马盟书》及楚简文字笔意,遒劲峭拔,灵动自然,颇能于学古中见创格,有较强的个性;所作隶书,则扬弃前人常作之石刻剥落状,重在用笔自然,似多从秦汉简帛中化出。总的说来,永正是以“古雅清刚”的艺术风格为目标的。帖情与碑意,秀美与朴格的书卷气与金石味,在两种似乎是对立的风格中,寻求统一与和谐。
陈永正先生主张学书先尚法,再尚意。先注重结体用笔,法度既谨,骨力始刚,在这基础上立意创新,追求天然的韵趣。陈先生尤重雅俗之辨,反对欠缺法度或是拘于成法的俗书,反对盲目模仿与程式化、刻意造作与狂怪、软媚与趋时。他在《岭南书法史》以及长篇论文《中国书学史上的雅俗论》中多次宣扬这些观点。他对所谓的“现代书法”持批评态度,由于他对有关问题作过认真的尝试探索,是在对其内里乾坤有了深切了解后才跳出来的,因此,批判更切要害。
陈永正先生对人谦和有度,关心后辈,其文艺修养及人格品质,得到各界的尊重。其对待书法艺术的认真执着为世人称道。曾有人请他书写老子《道德经》中《上善若水》一篇。由于该文五十多字中有九个“善”字,为了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,陈永正先生竟前后写了三遍。原因是作品中九个“善”字过于雷同,欠缺变化。于是陈先生又提笔重写,对九个“善”字作了推敲性的变化。可是,作品形成时却又显得略为拘谨,效果未够理想。对艺术十分执着的陈永正先生继续追求完美,又重新挥毫,终于达到书体布局、层次变化与性情神韵等融为一体。先生对于艺术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。
当今书坛是大师稀缺又大师“满天飞”的时代,对此陈先生说:“有人叫我‘大师’,我赶紧说‘打住’!所谓大师,是经得起历史考验、得到时间和空间广泛认同的称号;大师是‘代不数人’,只有名实相符,才是一个尊重的称呼,一种敬畏的称呼。否则‘大师’便成了笑料。”像陈永正先生这样清醒的人,能有几个?不过正如中书协主席张海先生所呼吁:时代需要大师。我们衷心的祝愿陈永正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百尺竿头,勇攀高峰。
|